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孩子磨蹭怎么办
单位:万浪标时间:2015-01-16浏览次数:
 

孩子磨蹭怎么办

莲塘三小斗柏路校区  万浪标

 

“唉,我这孩子就爱磨蹭,我真拿他没有办法!”找我咨询的小学家长中,咨询最多的问题就是磨蹭。如有的是起床磨蹭,从六点半催起,不到七点也甭想他起来,穿个衣服还得半天;有的是吃饭磨蹭,一顿饭要吃上一个多小时,一口饭含在嘴里半天也没咽下去,要不就是吃几口又玩一会儿;做作业磨蹭的就更普遍了,回家先是看电视,拖着不肯做,等到拿出书和本子开始做,不是开小差就是东拉西扯,半天也没写几个字。

为了应对孩子磨蹭的毛病,家长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。有的连哄带劝,有的威逼利诱,一开始家长还能耐心地教育,哄劝,最后实在没辙,要么是放弃,要么是打骂,结果大多是不欢而散——家长这边气得头冒白烟,孩子在一边小脸通红、泪流满面。

磨蹭,常常让家长伤透了脑筋。遇到磨蹭的困惑,家长也会四处求助,但许多所谓的方法和招数,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。别人家一用就灵的方法,自己运用的时候常常差强人意,甚至完全无效。于是,有的家长认为磨蹭是自己孩子的特性,根本没法改变,真的是这样吗?难道上天故意奉送了一个磨蹭的小孩?

孩子为什么故意磨蹭,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怎样的,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?

一、   磨蹭是家长造成的。

对于这样的结论,许多家长是不愿承认的。但实际却正是如此。

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:早晨家长急着让孩子起床洗漱,但孩子却自顾自地玩耍,哪怕是洗手这样简单的事情,也能玩上半天。任家长反复催促,孩子却依然不慌不忙,家长的急吼吼和孩子的慢悠悠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这时候家长通常都忍不住要催孩子,催不动的时候,心中就直冒火。

孩子是故意的吗?其实,孩子最开始这样做,还真不是故意的。这里要说的是,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,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。成年人对一切驾轻就熟,并按照轻重缓急将事情分类,按部就班地执行。但孩子是用感觉来认识世界的,所以,每一件事情,他都要反复体验,乐此不疲。孩子正是通过体验,内化了对每件事情的感觉。比如,一个婴儿看到的水龙头,仅仅是表面的样子;但三四岁的孩子看到水龙头,就能想象水流出来那种清凉、流畅的感觉,因为他曾经反复体验过那种感觉,这正是体验的价值所在。

孩子体验的细腻程度,往往被我们所忽略。比如,我们看到洗手这个动作几乎是一样的,但孩子却能感受到每一次洗手微妙的不同,比如水的温度,水流的大小,每次洗手的心情,等等。正因为我们看到的洗手只是洗漱的一个环节而已,所以会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。如果我们经常这样一些事情上指责孩子,说他磨蹭,这就等于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:“我是个磨蹭的人。”当他认同这个标签的时候,也就真正变得磨蹭了。

也许你会说,那我就让他一直玩下去吗?当然不是,只是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感受,就会在此基础上,寻找双赢的办法。

比如,看到小孩在玩水,先理解、呼应他的感受:嗯,水流过手指,是冰凉的感觉呢!孩子的这个体验得到了尊重、呼应和共享,此时此刻,孩子不光体验到了洗手的感觉,也体会到了与家长愉快互动的感觉——家长的认可,两种美好的感觉交织在一起,我们可以很顺利地把孩子带入下一个体验:我们洗完脸先去上幼儿园,晚上回来再玩水啊 !

有的家长会说,满足孩子的愿望,很浪费时间,根本来不及。其实,理解 、尊重 孩子的感受并给与满足 ,这个过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费时间。相反,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,阻断了孩子的体验过程,孩子认为没有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,就会执着地停留在这件事情中,孩子内心的这种坚持外显出来,就是磨蹭,这样反倒更加浪费时间。

当然,理解这个行为,也许只需要几分钟,但理解孩子的能力,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。我们需要不断地换位思考,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: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?他内心的愿望是什么?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?

二、   磨蹭是因为不情愿。

大多数磨蹭是都是来自不情愿,不愿起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冬天被窝暖,夏天晨睡凉,就是我们成人也喜欢睡回头觉,何况需要更多睡眠的孩子。有个母亲向我抱怨读大班的孩子起床总叫十几遍也未必能起来,除非揭了被子强行把他拉起来。我问她,你的孩子有没有起得又早又快的时候。她说很少,除非今天说好了带他到哪儿去玩或者有什么特别新鲜好玩的事。我说:“最啊,要是让起床变得有趣、好玩,孩子就愿意起来了。”

是的,孩子们喜欢比赛、游戏,喜欢新鲜事物。我们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个特别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闹铃声,比如公鸡打鸣,隔五分钟后设计另一种有趣但孩子并不喜欢动物的叫声为闹铃声,比如狗叫。同时准备好一种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放厨房的某个地方。然后给孩子讲一个故事,告诉他明天早晨会有一只神奇的公鸡会打鸣,听到公鸡叫如果谁在五分钟(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)内能起床,就能获得一个神秘的礼物。超过五分钟,会听到小狗叫,那是它在把礼物吃掉。第二天闹铃响我,我们可以对孩子说,神鸡在叫了,礼物送到了,我们来比赛,看谁能在狗叫之前拿到礼物。边起床,边和孩子说笑,让孩子感觉到起床是一件有趣的事情。如果孩子一时没有起来,也不指责,而是把孩子喜欢的吃东西拿给他看,告诉他你得到了,而他的那份已经被小狗给吃了。如果孩子按时起来了,则可以强化他这种行为。久而久之(一般二十天左右就可以了),孩子按时起床就会变成一种习惯,那时,即便我们不催促,孩子也会自动起床。

三、   磨蹭是因为怕做不好。

我经常听到有的家长对我抱怨:“这孩子,其实蛮聪明的,就是懒。”这些孩子多半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,还有一些是家长要求较高、喜欢在一旁指责的。这些孩子因为怕做不好,而故意拖延。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逃避自己学业无法达到家长要求的指责,而转变为: “我不是不会做,就是不愿做”。

有一个家长带着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到我这里来咨询,说孩子做作业特别慢,甚至经常不做,但是玩起来却特别来劲,甚至还能玩出许多花样。我对孩子的学业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检测,发现这个孩子的学业水平连二年级都不到,语文识字量只有百分之六十多一点,简单的加减还需要手指算。主要原因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孩子有一段时间身体原因落下了功课,一直没有补上,以至基础学力跟不上,差距越来越大。而家长只是指责孩子懒,却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帮助。慢慢地,孩子不愿意做作业,甚至怕在家长面前做作业。后来,我让家长联合教师对孩子学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差,并且要求家长只能鼓励,不能指责。多说:“不要紧,再想想”,或者是:“慢慢来,实在想不出来我会帮你” 。慢慢地,孩子的基础学力补上来了,学习成绩提高了,做作业也不再拖拉了。

四、   磨蹭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。

孩子磨蹭,往往还与时间观念有很大的关系。我们常常对孩子说:时间很紧张马上要迟到了,其实孩子内心对时间并没有太多的概念。我们平时说的都是相对的,孩子也未必知道快与慢的界限到底在哪里,所以,当我们催促孩子抓紧时间的时候,孩子并不知道怎样才算抓紧。那么,我们要给孩子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,比如,让孩子学会看钟表,让孩子学会体验时间的长度,另外,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特定时间内自己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。

以吃饭为例,我们可以在餐厅挂一个钟。在用餐前就告诉孩子,我们用餐的时间是30分钟,长针现在指到哪儿,当长针走到哪儿的时候无论是否吃完,用餐必须结束。在这过程中,也不允许随便离开餐桌,否则也被视为用餐结束。如果孩子用餐过程中中途离开,不要指责,只是说:“你确定不吃了?”如果他坚持离开就把碗筷收走。如果他吃得慢,也不要经常催促,只是提醒他,长针已经走过五大格(二十五分钟)了,还有五分钟就要收碗筷了。

在这里,我用了具体化的技术,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时间的节点——走几格,什么时候结束用餐。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,孩子在用餐时就会养成时间观念。有的家长也许要说,这样做正中他下怀,他正好不想吃。其实没有孩子不愿意吃饭,他只所以不吃常常是用这种方式来争取更大的利益,比如过一段时间书怕他饿着会给他买更好吃的零食,家长失去耐心的时候常常用一些附加条件来换取悦孩子,让他把饭吃完。如果我们在用餐的时候不指责,也没有附加条件,餐后也不会给他做其它好吃的,过了一段时间,他看无法再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利益,就会正常吃饭了。不过这个时间要看前面我们用了多长的时间惯坏他。

五、      磨蹭其实是在对抗。

在我的童年记忆中,妈妈要求我做某事的时候,我会故意磨蹭,我至今清晰地记得,当时心里非常困惑,明知道那个要求很容易,可就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拦着我,每当看到妈妈生气的时候,心里反倒有一种很痛快的感觉。后来学了心理学才明白,这种情况有个专有名词,叫做被动攻击,在亲子关系中,孩子处于弱势的一方,无法直接对妈妈的行为表达不满,就通过这种隐性的方式对抗。

磨蹭,往往是孩子对抗父母的秘密武器。孩子一旦磨蹭,家长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催促,而且催促的话语往往千篇一律:快点,要迟到了,别磨蹭了,赶紧的,我说你没听见啊?这都几点了?再不快点我不等你了……

这些催促,语气直接并且反复使用,透过这些字眼,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满、急躁、埋怨、否定、不耐烦,直接引发了孩子的逆反情绪,因此孩子通过故意拖延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——你越是让我快,我偏慢,看你能怎样?

更糟糕的是,催促往往把负面感觉和某件具体的事情紧密地粘连起来,最终无法剥离。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吃饭的时候,一家人嫌孩子吃饭慢,开始不停地催促,后来则火力全开,各种威逼利诱,吃饭本来是很享受的事情,结果变成了受罪,以至于一提起吃饭,孩子想到的不是美味,而是非常糟糕的感觉。久而久之,吃饭不再和美味相连,而是和这种糟糕的感觉彻底粘连在一起,就算孩子饿了,也会本能地抗拒吃饭。

反复的催促,不断地引发孩子的被动攻击,亲子双方的冲突也会不断升级,最终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。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圈:越催越慢,越慢越催。家长明知道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,但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:不催促会更慢,怎么办呢?

我常用的五个字是“温和而坚定”。

温和,就是不因为孩子的磨蹭而发脾气,理解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,把孩子当孩子看,在执行的过程中态度温和,不急躁,不暴怒,同时坚定地执行,不过多解释,不说教。

我的侄子喜欢看电视,这个台看完换那个台,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,大家都在吃饭,他却在一旁看电视,无论怎样催促都无效,以至常常错过用餐时间。有一年暑假他在我家住。我和他约定,每次看电视不能超过一个小时,让他选择看哪个节目,看完后必须关掉和大家一起用餐,如果不及时用餐,让大家等你而耽误的时间从下次看电视的时间中扣。第一天,到了用餐时间,他看完了约定的那个节目,依旧调台继续看,我温和地提醒他:到时间了,该吃饭了。他不理,我没有说什么,走上前关掉电视,一边关一边说:“到时间了,吃饭了,大家都在等你。”他不肯,我一走开,他又跑去开电视,我再次关掉,坚定地说:“说好了的,不能不再看的,我们去吃饭。”他开始哭闹,我没有发脾气,也没有任何说教,拔掉电源,把遥控拿走,温和地说,吃完饭再后,这是规定。然后自己去吃饭。如果他不按时来吃饭,还罚掉他饭后看电视的时间。就这样坚持了几天,第四天,他一看完约定的那个节目就关掉电视来吃饭,我冲他伸出大拇指:“嗯,你今天很准时呢!”一星期后,我再也不用催促他就会按时关掉电视到餐桌前用餐。

磨蹭,小问题,想要改变,却需要大智慧。

附件下载